公司定向增发接近完成,近10亿的募集资金为公司加快转型成为光伏电站运营商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同样是发达国家且对光伏产业也都非常重视,为何选择性差异如此巨大?这就是由于不同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以及文化体系带来的不同。此外由于光伏市场还相对不成熟,大多银行机构在向光伏系统贷款时,考虑的也非常谨慎,所提供的可选择方案也比较少。
美国光伏系统有一半的成本都用于融资管理费用上,而澳大利亚和德国只占用成本的10%。当澳大利亚政府在2009年提出安装光伏发电奖励计划时,这让用户提前购买系统变为可能。是用租赁方式还是购买方式,其实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使用的相当成熟,其中澳大利亚和美国就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例子。但是目前整个光伏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了,政府的激励政策也随之终止,因此澳大利亚居民的想法也开始发生改变。与美国情况相反,澳大利亚居民对第三方介入和拥有他们自身的能源系统非常反感和怀疑,例如:如果第三方企业破产怎么办?如果我搬家了怎么办?假如有更好的选择政策出台了怎么办?这些问题都让澳大利亚居民更加肯定地认为获得光伏系统的所有权会让他们更加放心。
是选择第三方融资租赁还是直接购买作为最好解决办法,答案是不确定的。两种方式各自的优点美国使用光伏系统的用户热衷第三方融资参与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们并不在乎系统本身是怎么运作的,他们只在乎设备是否能提供电力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发电量收入的减少,我们叫光伏电站运行的保险,可以覆盖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电量的减少。
十八个示范园区多多少少有些开工,很多也没有按照计划建完。项目把项目本身作为贷款银行是没办法了,银行也是无法收回投资了。这两个文件同时下发征求意见,也就是说把我们碰到的第一、第二、第三项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光伏电站回报是比较稳定的,困难已经过去了,未来的空间是无限的。
补贴政策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一般不太可能发生,概率比较低。组件质量和效能的保险,要求制造商提供,一年生产的组件出口到欧洲买了保单。
第三是光伏订单综合运营保险,覆盖自然灾害比如说台风导致了发电收入的减少,人为的原因和气侯原因,比如海南全省时间是1500小时,今年知道1100小时,这400美元的损失保险公司来赔偿。自然灾害人为气侯等原因造成的损失。现在大家对项目贷款银行不是很积极,第一银行对我们的行业不是很了解,今年是大规模推分布式和光伏电站的元年。未来十年光伏创新依然是主流,光伏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增长机会,这不仅仅是靠海外市场更多的是靠国内市场,今年14G网没有完成的话,指标下发到明年的话可能是18个G网,只要不确定性的因素能够消除这个空间是非常大的。
银行不能收回,因为无法还本付息。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发电量的减少和其他意外的损失,就是投资人自己的问题,这是政府无法帮大家解决的。风险怎么解决?请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其实也是要看风险的。我们可以随时打电话去汇报,能源监管办就是要负责这些事。
上半年投资并网了2014年的情况也不是很乐观,大家的热情很高,但是实际上很多的电站并没有落地。包括我们对能源局提供研究调研和分析的机构,也为政策的出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光伏电站今年是比较热门的话题,投资界包括光伏行业的企业对于光伏电站的投资热情也很高,光伏以外的行业很多人对我们也很热衷。银行放款是要回收的,拿企业的资产、信誉做担保是可以拿到贷款,对于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而言它们贷款的问题比较好解决,但是分布式很多的中小企业比较难。
事故也会造成第三方的损失,假如说假设在人家的屋顶,由于运维的问题把屋子了谁来赔偿的问题,投资人要把屋顶进行赔偿,所以贷款又无法偿还了,还有财政补贴政策的严重,我们发电了大家不能上网,包括主观客观的原因没有并网以及其他的风险。所以整个光伏行业非常利好。商业确定性的问题514号文件很多投资确定性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无论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的银行对项目本身的贷款还是很支持的,主要是国内对这块没有特别清晰的认识。涉及到风险的问题,光伏电站资产抵押、发电量收入做抵押,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解决的方案来说服银行,最近也在推进银行认可这几个保单,保单最近近期可以出了,只要是每年购买这样的保单这是前提条件,可以拿到中长期的贷款。国家能源局是副部际的单位,我们需要去很多单位协调,包括跟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去协调,也需要跟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去协调,包括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去处理这个问题。
电网报备的问题上得到了改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所长王进表示,未来光伏电站分布式的指标比较多,地面电站大家抢得比较凶,地面电站也有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并网没有太大的问题盈利的模式是比较清晰的。
光伏电站的投资对投资人而言问题究竟在什么地方?很多其他行业跨界的想进入光伏的领域中来,大家就想进入这个行业会有什么问题,投资回报率在什么地方?做贷款和其他融资租赁的也问这个问题,投进来之后风险在什么地方,能不能挣到钱,会不会砸进来退不出去。对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的通知里还有一个融资问题,鼓励银行以项目资产和项目发电收入作为抵押进行融资,也就是所谓的项目贷款,也提出了一些鼓励银行的做法进行中长期贷款,但是银行本身有风控的规则,虽然也提到了但是能不能改善,能源局的文件下发虽然是鼓励但是力度并不一定会很强,但是至少解决政府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是希望配合财政部、国家电网、国税局和地方政府能够把碰到的不确定性的问题能够尽快的解决。
只要是租用别人的屋顶合约咱们签,租金怎么给,电费怎么打折,补贴是不是到位这些都是问题,承诺的补贴是不是能够给,多长时间给,这牵扯到现金流的问题。发电收入的风险一个是组件的风险和效能,我们的组件寿命问题,包括逆变器的效能。
分布式电站推了很长时间,一直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对于地方比较好,光照资源比较强、时间比较长的地方也有可能是15%、18%甚至是20%的回报也是存在的。项目本身只能以项目本身投资的资产,以及发电的收入作为抵押,就不需要其他母公司和其他的担保来提供风险的分摊机制。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把社会的各种资本通过一种手段,通过一种金融创新的手段引入到行业中来,金融长信是资本金不足,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一种基金的方式进来,也有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建完了以后发行收入再找银行贷款,或者是EPC来解决融资的问题,也有通过众筹的模式,现在众筹还是灰色地带,究竟是不是合理和金融监管办法有一些冲突的地方,包括信托的方式。
银行对于这个行业的风险不清楚,银行从新一轮对银行风险的控制,他们自己的风控也增强了。电网的事故,主观的原因跟当地电网公司负责人没搞好关系故意停了,这个保险公司解决不了,这是需要一定的保险机构,现在对各个地方的能源监管办公室我们随时看到各地能源监管办的电话,可以随时打电话举报,2015年主要工作之一各地能源监管办监督国家电网是不是给这些企业造成无法并网,特别是风电和光伏的部分这是监管很重要的内容。
如果是公司有了很多的订单,订单本身是由保险可以覆盖它的风险,基本面的风险全部保险掉,投资有比较稳定的回报,这样的情况下所有的资产都可以打包证券化,可以做成长期证券、也可以上市,可以做成理财产品,这是美国欧洲经常采用的模式,到现在为止我们的行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根本没有什么证券化,未来某家公司或者某几家公司拥有的订单比较多就可以打包做成证券化,证券化的成本可能不太高,如果资产证券化有6%甚至7%的成本我们的行业是可以挣钱的,我们内部收益率可以到10%甚至更高,资金的杠杆让投资人有更高的回报。还有贷款不到位的问题,银行在分布式电站里的贷款不积极,也要通过融资租赁,现在融资租赁的成本很难有低于10%的,这个成本太高。
分布式究竟有什么不确定性的问题需要去关注。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加强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通知,这两个通知以前也是征求意见稿,也就是要提高大型光伏电站的利用效率。
我们也在推动一些基金能够尽快的落地,随着新的政策出台,方方面面的基金很快会出台。第一、扩大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应用,原来把农业大棚、渔业、废弃的荒山荒地都列入了分布式。行业从过去两三年行业巨头的破产导致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造成了银行的一些呆帐,这些呆帐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化解,银行总体而言光伏电站项目贷款的领域是处于比较保守的阶段。我们希望银行给基准的利率,基本上控制在8%以上。
地面电站年初的计划是6G网,大家抢指标也很厉害,抢了指标以后有的施工进度也没有特别快,也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管什么方式,我们关心的是资金的成本很高,如果融资的成本是12%,那所有预期在15%以下的项目就做不了,如果融资的成本是10%,所有的内部收益率的项目必须要12%以上,这牵扯到资金,有更便宜的资金这个行业的推动才能更快一些。
能源主管部门不是发个文就完了,因为其他的部委没有签字认可这个文发下去是不通的,所有的文下发都有来来回回各个部门沟通协调的部门,这么快把514文件下发也说明了能源司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欧美国家已经提供了项目贷款很好的经验,如果国内一两家银行试点成功的话其他的银行会跟着后面。
银行关心的问题、也是投资人关注的问题,项目投资贷款风险在什么地方贷款下去能不能确保收回本金拿回利息。一般的投资人,钱投了进去多长时间可以收回,那么会碰到什么问题大家也是比较的关心。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